331 集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新聞
    • 4.9 • 8,296 則評分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專訪巴奈:從都市異鄉「流浪記」到紮營公園2,644天,她的回家之路是把文化「活回來」

    專訪巴奈:從都市異鄉「流浪記」到紮營公園2,644天,她的回家之路是把文化「活回來」

    行經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你是否曾注意到一頂帳篷及周圍的訴求標語?那是歌手Panai Kusui(巴奈.庫穗)、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Mayaw Biho(馬躍.比吼)建立起的「原轉小教室」,也是他們在凱道的「家」。

    巴奈童年的第一個家,其實也在都市。隨外出工作的父母在台南出生長大,在回到原鄉上學時,她一度感到十分「優越」;她熟習國、台語,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好,在外地的生活經驗也讓她顯得特別。然而,在尚未意識到的時候,生命際遇就不斷向她展現身為一個原住民的處境——一生在族語中成長、與土地最緊密連結的長輩,卻在家族中「失語」;只有漢名的哥哥,19歲時在礦場工作意外中過世,留給巴奈多年來鮮少提及的傷;而北上追逐星夢的過程,也讓她愈來愈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在文化中找回創作的母題,巴奈才逐漸發現這個痛苦的解答。

    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總統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是有史以來首度由國家承認在歷史上對原住民的剝奪和壓迫,並承諾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這個嶄新的起點,讓長期以創作和行動投入原民運動的巴奈一度充滿希望,「我當時真心地認為……,扭轉我們命運的時刻要發生了。」但在後續公告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政府仍將過去屬於原住民族生活範圍、卻因買賣或徵收等原因成為漢人「私有地」的土地,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大幅限縮開發行為需要原住民族「知情同意」的範圍,令許多倡議者感到失望。

    巴奈等人為此發起抗爭,從2017年開始紮營,佈置原住民族藝術品、舉辦百場對談、夜宿凱道與228公園,以此不斷提醒政府和社會:當初的承諾並未兌現。雖然酷暑之下沒有冷氣,要搭捷運到遠處提水、充電,又擔心受騷擾或攻擊,睡覺時得帶著哨子,但巴奈一住就是7年,直到今年(2024)5月20日,隨著現任政府卸任,也將是「凱道部落」的最後一夜。

    這集,我們除了透過新書《巴奈回家》回顧她這2,644天的歷程,也會聽見從都市女孩「柯美黛」變成「巴奈.庫穗」的心境,以及與那布重返「內本鹿部落」,找回家、找回自我,始終冀望把文化「活回來」的故事。

    【註】本集使用音樂為《流浪記》、《也許有一天》,已取得創作及演唱者巴奈授權播放。

    來賓|歌手巴奈·庫穗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巴奈回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6893
    【李雪莉/《巴奈回家》: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https://bit.ly/44z1KpV
    【莎瓏、馬躍/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https://bit.ly/3JRHd6p
    【我們失去太多,挽救不回來的是土地──部落青年看原住民傳統領域】https://bit.ly/4amNe5N
    【傳統領域阻礙日月潭發展?孔雀園BOT案衝擊邵族祖靈祭祀】https://bit.ly/3UMdyAu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上)】https://bit.ly/4aq1D1b
    【亞泥佔地40+20年 原住民保留地上的流浪記(下)】https://bit.ly/3wMZ5fH
    【礦下的人,裂解的部落會議】https://bit.ly/3K3DouZ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 小時 16 分鐘
    今天來敲婉|大數據解密YouBike之最:台北市最熱站點與最缺車時刻,車輛調度最遠的距離

    今天來敲婉|大數據解密YouBike之最:台北市最熱站點與最缺車時刻,車輛調度最遠的距離

    2024年2月28日起,台北市恢復YouBike前30分鐘免費。你會因為少收5元,而多使用公共自行車嗎?為此,市府每年新增1.5億補貼預算,只是這筆錢花下去,真能提升首都的城市綠運輸嗎?因新政增加的使用人數會不會讓無車可借/無位可還的問題加劇?

    《報導者》數據記者透過資料爬梳,找出台北市租借量最大的區域與「缺車」尖峰時段,觀察政策前後的數據變化,並從YouBike調度員、交通學者的視角聽見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現況與未來觀察重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Data Reporter》台北市YouBike多熱門?重啟「前30分鐘免費」後更難借嗎?數據告訴你】https://reurl.cc/gGQgzL
    【圖文故事〉維繫台北街道的微笑風景──YouBike調度員與維修員的工作日常】https://reurl.cc/VzRGD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2 分鐘
    報導者你好:快閃高雄、現身大港──聽團仔、樂手,還有失聯兩年的她,現場收音60秒告白

    報導者你好:快閃高雄、現身大港──聽團仔、樂手,還有失聯兩年的她,現場收音60秒告白

    「喂,報導者你好?」

    3 月底,《報導者》營運長雪莉與行銷部夥伴星穎、盈臻、古芹、姵菁南下,進行了一場尋覓讀者的3天快閃行程。除在高雄三餘書店與讀者見面,更赴大港開唱短講與NGO村擺攤,認識了上百位來自四面八方、百工百業的報導者們。

    音樂祭攤位上,我們放了一個立式麥克風,數十位讀者/聽眾錄下他們想對《報導者》說的話。這集,你會聽到報導者們的「原音」重現,以及《報導者》夥伴聽到這些話當下的觸動。

    本集內容:
    ➤《報導者》出差,這樣子省住宿費?
    ➤等待紋身貼紙定型的15秒,我們想的是?
    ➤聽「拍謝少年」告白、CALL OUT「裝咖人」
    ➤他們推坑父母贊助《報導者》的「小心機」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邱柏誠、美國獨立記者Ashish、愛沙尼亞在台留學生Chris、潘婉如、Eric、阿達、海螺、「拍謝少年」吉他手維尼、「裝咖人」主唱嘉祥、Tom等。

    來賓|《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行銷部主任陳星穎、行銷專員古芹、曾姵菁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聽眾敲碗活動/5月19日緬甸街走讀報名連結:https://reurl.cc/XG5vGM

    💰「獨立思辨 自由對話 」運動毛巾購買連結:https://reurl.cc/0v6Y9k

    📍「裝咖人」主唱嘉祥推薦閱讀:
    【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https://bit.ly/3rejreS

    🎧 重溫集數:
    【小單元|甄昕話:贊助者大會微爆料、行銷部工作甘苦談、想對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說的話】https://reurl.cc/p312b4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1 分鐘
    搶救受虐兒、追蹤喪子家庭、引進藝術治療:台大第一個兒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呂立25年的心路告白

    搶救受虐兒、追蹤喪子家庭、引進藝術治療:台大第一個兒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呂立25年的心路告白

    上一集,我們透過醫務社工孟茹、記者涵文的觀察,認識了血癌男孩嘉源如何在未成年、且與監護人意見相左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取受西醫診治的權利。你可能會好奇,醫療現場如何確定每一步選擇,都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當孩子在快樂跑跳的年紀常住病房時,醫院能做哪些改變及陪伴?當治療來到極限,孩子與家人都不得不放手時,又該怎麼面對離別和傷痛?

    這集,透過投入兒童加護病房25年的台大兒童醫院醫師呂立,看見孩子醫治病痛的同時,心理和情緒照顧的需求與重要性;以及,他如何建立起一張兒少保護網,更早一點救出受虐孩子們?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韶安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開放包場!申請表單:https://bit.ly/3JzGqqs

    📝留言給嘉源和醫療團隊:https://bit.ly/3xMpzOA

    📍搭配閱讀:
    【我想活下去!──親權、新藥、最佳利益,一名血癌男孩抗病路的多重難題】
    https://kids.twreporter.org/topic/children-with-leukemi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6 分鐘
    媽媽藏藥、癌細胞復發、升學之戰,17歲少年與他的「隱形隊友」如何走過抗癌的每一關?

    媽媽藏藥、癌細胞復發、升學之戰,17歲少年與他的「隱形隊友」如何走過抗癌的每一關?

    一個17歲的男孩如何勇敢抗癌?當對抗疾病之路缺少家人支持,又有哪些重要的陪伴力量?

    3年前,尚未成年的嘉源確診血癌,但母親因對西醫不信任,抗拒孩子在醫院治療,嘉源則希望繼續治療,不僅全面地蒐集醫療資訊,更在鏡頭前錄下自己想接受診治的意願。他強烈想活下來的聲音,也讓醫院、民間到政府匯集出一群「隱形隊友」。其中,最不為人知也不可或缺的,是穿針引線帶入各種資源、當起嘉源原生家庭與醫院間「安全氣囊」的社工蔡孟茹。

    孟茹擔任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已近7年,經手個案複雜又棘手,從早療、早產兒到受虐兒都有;不僅要與個案建立信任感,還要了解個案的家庭態度、支持系統、經濟狀況,為個案找錢、找資源。

    這集,聽《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涵文追蹤採訪嘉源8個月的觀察,以及社工孟茹遇上嘉源這個「最難個案」,如何同時為病人、家長和醫療團隊找到一條最有利、又相對安全的路?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蔡孟茹、《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余志偉、林佑恩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短版:https://youtu.be/cqHqVdue-_g
    如果你也想將嘉源的故事帶進更多地方,歡迎機關團體、學校、企業、醫院、社福單位邀約與放映【完整版】30分鐘紀錄片,讓更多人從影像理解他的抗癌日記,與台灣兒少醫療面對的多重難題。巡迴放映徵集表單:https://bit.ly/3JzGqqs

    📝留言給嘉源和醫療團隊:https://bit.ly/3xMpzOA

    📍搭配閱讀:
    【我想活下去!──親權、新藥、最佳利益,一名血癌男孩抗病路的多重難題】https://kids.twreporter.org/topic/children-with-leukemi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8 分鐘
    今天來敲婉|最接近廢死的世紀辯論:從憲法法庭激辯到死囚訪談,重點其實在判決後

    今天來敲婉|最接近廢死的世紀辯論:從憲法法庭激辯到死囚訪談,重點其實在判決後

    死刑作為法定刑,有沒有違憲?4月23日,憲法法庭接受37位死囚對於死刑違憲的聲請,進行公開言詞辯論;這場言詞辯論後,是否會對台灣死刑制度帶來變化?預估最快在7月做出判決。

    聲請方的訴訟代理人認為,死刑是國家的怠惰,看似給家屬交代,實則逃避更深層被害人創傷與行政失能問題;而法務部則提出近5年死刑定讞數據,引司法實務與當前社會輿論,直指社會尚未有共識,死刑存廢爭議應留給民主機制討論,才符合憲法精神。

    當憲法法庭與社會對於「死刑犯生命權」爭論不休,已被判刑定讞的37名死刑犯,在「等死」的每一天都在想什麼?這集,你將聽到言詞辯論庭正反雙方的論述焦點,以及預計在今年9月發布的全台第一份「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訪談團隊看見的死囚真實處遇與心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在塞滿火藥的價值縫隙處,憲法法庭展開死刑存廢辯論】https://reurl.cc/Gjbx1v
    【日行在生死邊界:專訪「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團隊,他們眼中的37位死刑犯】https://reurl.cc/vag7g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2 分鐘

客戶評論

4.9(滿分 5 分)
8,296 則評分

8,296 則評分

HilaryChen

謝謝報導者

有關兒童的題目,每次聽每次哭,覺得好無力卻又很想為孩子們做些什麼,謝謝報導者願意報導、關心社會底層、社會難題

想回地球表面的魚

不說加油,盡力就好

潛水很久,第一次浮出水面^_^
我是在高中罹患類罕病,大學時確診所謂的「不死癌症」,昨晚聽完嘉源的故事,我還深深在反芻中,我謝謝我的爸媽當年的積極,雖從鬼門關前走過幾次,也多次曾經因為媽媽的知識不足要我停藥,每次觸及用藥問題都差點鬧家庭革命,但很謝謝爸媽無條件讓我去追逐夢想,給我很大的空間發揮自我,我很努力,但「加油」兩個字太沉重,病了20多年,一路走過的點滴,想跟嘉源說:「盡力就好,希望你跟媽媽都能越來越好」。

想暱稱想很久的養樂多

這集好好聽

喜歡這集的專訪,好真實好生動
特別是關於家的討論,讓我也回想起自己對家的恩怨情仇,也稍微認真的思考一下:家的定義,許多原本模糊的,突然變得立體了

熱門新聞 Podcast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天下雜誌
The Daily
The New York Times
敏迪選讀
敏迪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Radio
法律白話文運動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你可能也會喜歡

敏迪選讀
敏迪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Radio
法律白話文運動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斐姨所思
范琪斐
百靈果 News
Bailingguo News